天後宮又稱天妃宮,位于众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天後宮整體建築原前後兩幢,臨街面(騾馬街)的叫前殿。前... 查看全部
天後宮又稱天妃宮,位于众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天後宮整體建築原前後兩幢,臨街面(騾馬街)的叫前殿。前殿東壁磚雕"河清",西壁磚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預祝"天下太平"之意。主體建築稱後殿,規模宏敞,殿宇輝煌,供有林默女像。天後宮爲福建閩商所建,設計、用料、施工也皆爲外地人,特別是建築藝術,雕梁畫棟,磚雕石刻,小瓦飛檐,都融合暸閩南文化的因素。供奉的神像,相傳爲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运的海神,好善樂施,常只身搶救海難漁民,援助漁業,功德無量,是沿海地區人民心目中的保護神。閩人來泗經商,也就把这“海神”帶暸過來,意在求祈平安發財。天後宮,原叫天妃宮,後因康熙皇帝駕臨众興鎮,途經天妃宮,聽暸林默事迹,便封其爲“天後”。相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90年)統一台灣時,海神林默還顯身助陣呢。閩商的这種南來文化一直得到泗陽人民的認同。宋金以來,泗陽人民飽受水災之苦,也把治水的願望寄托天後,每年神的生日(農曆四月十四,也有爲四月初八日)和朔望日,群众到天後宮進香,祈祷,形成習俗。1990年增補出版、由江澤民同志題寫書名的大《辭海》中的"媽祖"辭條注明:我國奉爲"天後"的女神林默,即是浙江、福建、台灣乃至港澳地區祖祖輩輩焚香供奉的"媽祖"神,特別在港澳台地區,她的威靈深深地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敬奉"媽祖"的習俗由南而北,深刻說明我國大陸與港澳台地區曆史文化悠久的一致性與不可分離的血肉聯系。
5月前